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战随着12月13日两国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有所降温,这对双方而言似乎都是一场“胜利”,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第一阶段协议终止了贸易战继续升级给中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然而,双方在表述和措辞上的不一致也说明,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上,双方尚未达成共识,不确定性依然笼罩着中美关系的前景。
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展望课题组
执笔:廖淑萍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
2019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升级,国际贸易、制造业生产、消费投资信心等降至近年来低点。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降息,全球货币宽松再度来袭,金融市场高流动性和高泡沫并存。展望2020年,国际上普遍对经济走势表示关切。课题组认为,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可能在上半年延续,下半年有望筑底,全年经济增速约为2.5%,较2019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安邦智库(ANBOUND)
安邦智库是一家独立运作、第三方的非政府公共政策和经济政策研究机构。成立于1993年的安邦智库,是中国现今最具建设性、最富经验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安邦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开放、为中国社会的尊严而奋斗。
从海湾战争到现在,美国对中东地区正从全面控制到现在逐渐失去控制。这种地缘形势的急剧改变使得地缘势力纷纷崛起,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更是复杂而多变。对亚洲国家和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未来,美国依旧存在某些特殊的机会和可能性来重组中东地区的战略,不过这种可能性要视美国国内政治而定。对于世界来说,如何适应一个不稳定而缺乏方向感的中东,明显是一个重大挑战。
赵明昊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无论华盛顿高兴与否,它都需要接受一个现实,即中国不会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此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不可能轻易被美国击败。中美之所以能够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说明双方希望能找到一条使两国相异的经济体制实现共存的路径,这对未来一个时期延续中美经贸谈判进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但竞争应当基于彼此都能接受的规则,并且不导致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利益受到损失。
沈联涛
香港大学亚洲国际经济研究院杰出研究员
肖耿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近年来,人们对中美新冷战的担忧不断上升。不过,对这两个大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更恰当描述,应该是“凉战”。凉战的特征不是旧式的利益圈子和代理人战争,也不是“保证彼此相互毁灭”的威胁,而是大范围竞争和深度相互联系的前所未有的结合。中美之间正在展开的凉战远不如冷战那么刻板。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副作用,需要双方都认识到,在一个互通互连的世界上,加强自身地位的努力如果破坏了全球稳定与活力,就会变成弄巧成拙。贸易战使这一教训尤为突出。不幸的是,几乎还没有理由认为这个教训已经被汲取了。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当前中美贸易战不断激化并呈长期化的趋势,中国有必要在和美国不脱钩的情况下,在外交、经济各个领域中另辟蹊径。中国这几年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和现在中日韩和RCEP的峰回路转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尽管美国也在2019年11月启动了其在亚太地区的“蓝点网络计划”,用以推动美国的标准和规范,但它并无法阻挡中日韩和RCEP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有道是“礼不下庶人”,大国间的“社交礼节”往往无法框定大国与中小国家之间的交往行为——尤其是当这两国在彼此交往过程中都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时,那就只能各行其是,然后互相斥责对方为“撒旦国家”或“流氓国家”。而借助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所打造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定点清除能力,或许将赋予超级大国以“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掌握上述技术能力的超级大国间将借助新的“恐怖均势”形成新社交礼仪,然后威慑中小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并由此奠定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
廉德瑰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表面上看日美是同盟,但在贸易领域美国打压中国的结果也使日本受到经济损失,在中美贸易战中日本企业也遭到打击。从这个侧面看,日美贸易摩擦也在中美贸易战中继续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中美贸易战是日美贸易摩擦的延续。日美同盟是把双刃剑,存在着难以破解的悖论。它既是日本防卫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日本受制于美国的紧箍咒。目前,对日本来讲,同盟中“被卷入”的担心日益增长,“被抛弃”的担心也在贸易摩擦中成为现实。
刘玮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冷战以来的经济全球化重新塑造了美国经济制裁的手段和实施方式,美国经济制裁的效果依赖于外交手段的配合、国内政治的支持以及目标国的反应。随着国际秩序进入重组新阶段,大国权力竞争日益成为美国发起经济制裁的重要动力。作为霸权国,美国滥用经济制裁不仅达不到迫使对手让步的预期效果,还会破坏国际秩 序的稳定和开放,侵蚀其长期形成的战略优势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潜在的制裁对象国应积极制定制裁和反制裁战略, 在采取"隔绝""对冲"等防卫性措施的同时,积极完善国内制裁 法律和制度体系,促进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和调整。
李东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9年,在大国关系方面,上一年的一些特征呈现出加强趋势,中美、俄美战略竞争强度上升,世界格局继续处于调整与重构之大变局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军备竞赛加剧、一些地区局势动荡、抗议活动频繁,也是2019年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此外,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及大国博弈等因素影响,国际社会对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政治意愿下降,现有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下降。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也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海外利益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但无论是大国战略竞争还是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仍在可控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