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中国 Perspectives On China
刘建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在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核心,其外部环境最具挑战性。中国外部安全环境虽然面临许多挑战,某些领域的安全形势相对复杂、严峻,但总体可控,维护安全并未超越发展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中国仍然面临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发展。
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领导人及时提出“一带一路”区域战略构想,加速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表明中国有参与重建全球秩序的抱负和行动。中国应选择“共同体战略”,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自信、内修民生、外引资源、制造为本,顺应世界的变化趋势。
Jacob Funk Kirkegaard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翻译:孙夏萌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助理
如果欧元区的政府想给银行注资,那么就需要真正的资产。这一资助需要与欧盟的国家资助规则绑定在一起,而且要在它们的纳税人前面进行辩护,而不只是让政府从后门“静悄悄地”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
陈志敏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甄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来自如何平衡承担国际责任与遵循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关系。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自身对“不干涉内政”规范的认知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对于“不干涉内政”原则的认知和实践亦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对待安理会的强制行动。
沙希·塔鲁尔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印度外交部高官、印度国会议员
翻译:Xu Binbin
全世界的选举周期都有拉长的趋势。比方说雄心勃勃的美国政治家已经在为2016年总统大选在各主要州展开激烈争夺。但有些竞选——比如将于2016年举行的未来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依然静悄悄地不引人注目。这种情况应该发生变化。
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丹尼·罗德里克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致力于国际经济学、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著有《全球化的悖论:民主和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
墨西哥的增长失败仍然是个谜,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回答的。想要依靠单一的大战略——不管是开放石油部门、改善融资难、治理地下经济还是改变产业政策——开启高速广泛增长的大门是不可能的。
杰弗里•萨克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负责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扶贫项目
翻译:何黎
美国与中国周三就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这是全球气候变化议程中多年来最重要的进展。虽然其全部意义要到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上才能充分浮现,但是世界最大的两个二氧化碳排放国终于作出了表态,最重要的是他们共同作出了表态。
刘剑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耿颖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生
财税改革需要财税法治予以保驾护航,优化财税法治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压舱石和最优路径。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财税法治建设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远远滞后于财税改革的进度,“立法阻碍改革”的观点一度占据主流话语。其结果是,一系列财税改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颇受质疑,财税改革也变得短视、部门利益化,以致陷入困局。
赵柯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回顾欧债危机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德国在危机救助政策实施的内容、步骤和时机等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德国影响力上升的根源在于德国是欧盟层面非中性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德国凭借其在欧盟的主导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欧盟战略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启动财政一体化、加速推进“大西方”战略。
陆克文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贝尔弗中心主导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前澳大利亚前总理、前外交部长
亚太该地区经济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稳定的未来——以及作为基础的稳定——都将受到APEC会晤的结果的重大影响。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以及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晤。在东亚地区长期地缘战略稳定裂痕凸显时,这些双边关系构成了东亚安全局势的战略暗流。
托马斯•萨金特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纽约大学经济学系威廉·柏克利经济和商业讲座教授、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以我所在的美国为例,在美国大部分的创业一些新的企业,往往在没几年就失败了,这个比例高达75—90%的初创企业,他们没有几年的存活期。所以在一方面作为社会我们要决定如何来面对失败,因为市场自然会带来失败。
吴力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将进入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加速调整、绿色低碳为先、智能高效为主的“新常态”。
刁大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美国政府与政治、美国国会政治、中美关系、比较政治等
当对经济颓势毫无良方、甚至回天乏术时,美国两党就会不约而同地转向负面指责与推卸责任,中国就成了替罪羊。令人无奈的是,这种逻辑滑稽的竞选攻击,在美国选举政治中却远非独例。如今的“中国议题”俨然成了美国驴象两党面临竞选压力时的救命稻草,而如此不负责任的煽动势必为中美关系大势留下隐忧。
韩磊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曾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主管中国、台湾和蒙古事务的主任
两国不应一开始就要求对方做出妥协。一国不应要求另一国改变在争议领域长期所持态度,尤其是涉及到原则的立场问题,我们不能指望以此作为基础建设新型关系。如果有任何一方想以这种方式改善战略互信,就一定会失败。
吉尔伯特·罗兹曼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
编译:王璐菲
观察者网
中俄现任领导人都下定决心不再重复过往错误。中国目前虽然在两国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却表现了克制。莫斯科和北京都想避免各自国家的民族沙文主义超越两国的共同利益。这一共同利益正是最小化西方在各自所在地区的影响力。
西方的多轮制裁已深刻冲击俄罗斯经济,对俄不动产市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俄罗斯民众的挂牌房产长期无人问津,即使是莫斯科这样的核心城市也是如此。在去年年底,不少房产的成交价跌回到了10年前。不动产市场是一国整体经济的重要指标,俄首都不动产持续下跌,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中国要真正成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需要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国家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产品之间的竞争。从成功国家的经验看,以企业而非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培养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土壤。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后,遗留了一本回忆录书稿。在书中,安倍将对华外交比作下日本将棋,“如果你的对手要夺走你的金将,你必须夺走他们的飞车或角行”。他表示,如果日方想要让中国改变对待日本的强势态度,自己和自民党就必须“不断的赢得选举,让中国认为安倍政权会持续很长时间”。他不讳言,他觉得日本一直在展开这样的心理战。
尽管中国防疫政策已经转向,各类国际旅行活动规模已经明显回升。但受疫情期间特别措施的约束,中美两国在取消航班上限问题上仍处于僵局。自中美两国间的航班数量仍被限制在每周12班。两国政府近期正进行密切磋商,试图取消这一限制。但在近期的“流浪气球”事件之下,中美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导致相关磋商迟迟未能达成协议。
华兴资本实控人失联,在国内资本市场引起巨大震动。实际上,在中国的金融投资业,所有的人都没有原始积累,除了依靠国际资本,一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的国有金融资本。因此,只要整顿国有金融资本,那么这些曾在风口或曾经在风口上的企业家、投资家、“有钱人”,很可能都难脱干系。
中国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将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试点基金产品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合计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基金实缴金额的20%;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首轮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3000万元;鼓励境外投资者以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方式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