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村有两个前途:一个前途是衰落与萧条,这是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情况。另一个前途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成为修复城市人在城市受伤的休养地。但只有当中国完成了城市化,实现了现代化,才可能让所有人同时实现与大自然更多的亲密接触,甚至让更多的人同时实现城市梦和乡村梦。因此,国家投入资源进行乡村建设,维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就十分重要。这样一种保底的乡村建设,应该是当前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重心。
张文显
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建立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对其他各项司法改革均具有牵引和统领作用。司法责任制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责任制与司法民主制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合议庭、审判庭、审判委员会以及法官专业会议等司法民主载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完善以司法民主保证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司法秩序、司法公信的体制机制。
牛可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化/发展理论与东亚现代化发展研究、美国社会科学史和大学史、冷战史和美国对外政策史。
民族造就精英,精英乃为其所处的民族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场域所历史地生成。但精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的现代社会的精英,也是自我塑造的,他们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地自我匡正、自我变革和自我塑造。他们必须获具历史主动性、超越性、公共性和普遍性。他们必须不断超越自己的利益、眼界和积习的狭隘性,超越社会和文化的规定性。他们必须经由超越性达至公共性。现代民族国家是政治的民族,现代民族国家的公共性必然也必须指向和体现为政治性。精英阶级必须要打破地域、阶级、小共同体和宗教的局限性而成为全国性的政治阶级,成为产生“国士”的阶级。
张利华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十年来,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承包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中国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包括合理预算、优质管理、遵守法律、善于沟通、奉献社会等,而失败教训则包括低价竞标、轻视法律、管理不善、水土不服等。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后,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不能靠低价或超低价竞标取胜;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还要学习借鉴欧美先进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质检体制,保持管理的国际化和先进性。
王军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囊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艰巨性不容轻视。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任何事物都是有秩序维度的,“奇葩政策”也是如此。从技术层面可以局部性解决“奇葩政策”,但如果要全面解决“奇葩政策”,就需要从秩序维度入手。改变“奇葩政策”的秩序维度,让其失去秩序的支持。着眼于公共政策的秩序维度解决“奇葩政策”的问题,这可以作为一个推动的契机,但却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秩序维度建设的核心目标,发展经济、服务民生,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是公共政策秩序维度建设的核心目标。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
农村本身不足以实现现代化,这在哪一个国家都一样,发达国家也如此。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很难可持续。在世界范围内,农村的现代化取决于:第一,城市化能够吸纳消化大部分农民;第二,城市居民倒流到农村,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这两者都需要土地制度的变革。在中国,如果不变革目前的土地制度,这两种变化的发生就不可能。
牛可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化/发展理论与东亚现代化发展研究、美国社会科学史和大学史、冷战史和美国对外政策史。
现代社会中,大学已然成为了社会的中枢制度。而对于中国来说,大学更是当下社会前进的动力来源,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简单化思维,这直接或间接地就演变成了今天各类的社会治理问题与现代化失误。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怎样的教育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哪里?中国的大学校长在哪里?专业化已经让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产生了鸿沟,而大学腐败事件的不断发生又反映出当下真正有大学理想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大学领袖的缺失。
贾康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程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于长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在“激励—约束”框架下,廓清“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准确内涵,对收入差异形成原因做出正确分析,为把握好政策理性奠定认识基础。中国优化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共同富裕愿景为“目标导向”,结合“问题导向”,加快推进由“先富”向“共富”的战略转换。
常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土地利用和人口流动、产业发展方向相背离的新城建设,是新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关键因素。有效的城市建设须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基础,做到土地利用配合人口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注重新城之间的有效分工和产业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大城市和都市圈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高效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