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专长: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国际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外交,著有《制衡美元:政治领导与货币扩张》《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调整之前遏制中国的政策,开始实行对华接触以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苏联威胁,这一战略历经反复曲折而最终在90年代末定型。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其核心论题就是美国的接触政策是否已然失败。2017年底,美国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随后中美在2018年爆发了空前的“贸易战”并持续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经济接触的终结,新的“经济竞争”态势拉开序幕,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
万喆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2019年的金融市场让人忧心且“看不懂”。在美联储十年来首次进入降息通道、人民币对美元离岸在岸汇率双“破7”后,全球市场一片哀鸣,但有两样商品价格涨势如虹——黄金和比特币。这一刻,世界货币史上最古老和最新潮的“代言人”令人惊奇地形成“统一战线”,绝非偶然,也反映了未来货币发展几个趋势。
谢超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争取更多国际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群体,但是受到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的影响,一些国家采取了 “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对冲策略,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加大了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损害,给中国崛起的周边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应建立区分敌友、区分亲疏的外交理念,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交行为的可预测性,增加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的战略信誉,从而降低他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疑虑和威胁认知,为中国崛起争取更多国际支持。
徐进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国际安全,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战争法;著有《王霸天下思想的启迪》《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等,译著有《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是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而非理念竞争。而未来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很可能演变为 “权力 + 理念”的复合竞争。理念成为战略竞争的内生因素,理念竞争成为权力竞争的伴生现象。当前,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理念竞争隐然浮现,双方在人类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贸易理念、国际发展理念、安全合作理念、网络空间秩序理念以及国际关系基本价值观等几方面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某些方面还展开了或明或暗的竞争。双方在国际制度和观念领域矛盾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表明,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去理念化的战略竞争是不可能的,理念在战略竞争中将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在美国正式宣布退出《中程导弹条约》后,美国新任防长埃斯珀称,美国希望在亚洲部署中程导弹。这一言论很快在亚太地区引发广泛争议,绝大多数区内国家均不愿看到亚洲出现导弹竞赛的可怕场景。亚洲国家都清楚,美国本土并不会受到亚洲导弹竞赛的影响。这种策略只会弱化亚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性,不符合这些国家的长期利益。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
美国查明纳德大学教授
中美达成贸易协议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但也不是希望皆无。一个富有成效的办法,是把重点放在中美之间较小型的协议上,而不是像目前这样,试图达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协议。这些小型协议的每一个,都要包含明确的补偿条件,要远离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当然,即使要达成小型协议,双方也必须同意进行结构性对话和停止贸易战。
Gita Gopinath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了加征关税对于价格、贸易量、贸易分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对全球GDP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GDP会在2020年放缓0.8个百分点,这是2018年和2019年的加税累计对2020年世界经济体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其中中国受到的影响更大,达到2个百分点,美国是0.6个百分点,影响相对较小。这是由中国的经济外部性更强、消费者信心、金融市场的反应等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受影响的程度会逐步减小。
约翰•米尔斯海默
著名国际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罗兰·温德尔·哈里森杰出服务教授
美国应该放弃自由主义霸权的宏伟目标。因为这种对外政策不仅容易导致失败,而且往往会把美国军队卷入到代价高昂的全面战争行动中,最终使得美国输掉一场场的感性战争。其次,华盛顿当局应该采取基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更为克制的外交政策,并清楚地认识到,极化的民族主义会限制一个大国行为体的战略回旋余地。简而言之,在现在的战略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美国应该将学会战略克制视为一种传统美德。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著有《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驱动因素与管理策略》《失衡与出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行走的经济学人》等
李曦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人民币国际化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取得持续快速进展,但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却陷入了停滞。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陷入停滞的原因,部分源自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旧“三位一体”策略(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双边本币互换)的内在缺陷。从2018年起,中国政府似乎已经开始通过新的“三位一体”策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加快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鼓励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币使用)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主任
在逆全球化趋势尚未减弱、中美贸易谈判还未有定数的背景下,若中国加入CPTPP,则将在亚太地区为中国经贸发展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并可进一步对推动RCEP的达成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组建起到推动作用。 为此,中国可与相关国家沟通商讨,适时开启CPTPP谈判,为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抵御逆全球化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