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艳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题成员
各地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丰富了内容,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乡村特色产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俱何等战略地位?乡村特色产业与农业产业有何关系?如何依据乡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等等,还需要提高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推进创新。
丁香香
农业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60年代已步入农业现代化。2004年加拿大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出口额达到240亿美元,近10年来,农业综合企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与加拿大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和科技农业,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加拿大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提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于乐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在扶贫政策支持均质条件下,当控制个体及家庭特征等能力变量后,贫困户的主观动力因素会显著影响农户脱贫状态,有信心的贫困户其率先脱贫的可能性更大;但与非贫困户相比,基于教育、健康和家庭规模等人力资本变量则显著影响家庭是否陷入贫困。这意味着脱贫攻坚需要特别关注贫困农户的能力和动力因素,只有在提升贫困人口能力基础上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真脱贫”。
赵全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的金融业虽然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但面对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依然存在金融“脱实向虚”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反映了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实质上就是围绕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做文章。
樊轶侠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消费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出口、投资与消费力量的此消彼长中,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税收与消费升级也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从消费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侧着眼,从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着手,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势,抓住制约居民消费升级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优化相关税收政策。
欧阳煌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在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阶段性目标后,中国的减贫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而是应该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出发,着手研究并制定实施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天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经济运行与结构转换》《效率与供给经济学》 《金融风险与资本社会化》等
中国需要精准深化减税、人口与劳动力流动、资金在国有与民营企业间分配、土地要素配置等体制等改革;推进市民化的城市化,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放弃制造业,延长工业化;加之以实施调节水资源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扩大发展空间战略。使中国在2019到2035年间,实现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顺利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刘亚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苏娇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探索,可以分为行业主管、独立监管和统筹监管三个阶段,市场监管理念则经历了从最初的限制市场,到有序竞争,再到宽准入严监管的变迁,这一演进的逻辑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角色和定位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对市场监管的探索和创新。但是,监管职能交叉等问题仍难以仅靠简单的机构撤并予以解决,未来的努力还需要放在监管理念的共识,综合协调机构的定位,监管的激励机制的调整上。
郑淋议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丽婧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洪名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的小农不同于历史上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小农,小农经济也并未过时,只是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受制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城乡转型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转型是有条件的,需要从农业本身和农业外部寻找动能来缓解人地关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为系统的方案在于:一方面从制度、组织和技术等宏观层面联动设计,另一方面从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等微观方向持续发力。
刘启明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继续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目前中国家庭经营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化期,侧重于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规范的组织形式和以个体特征为支撑的经营能力使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专业大户大多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经验,本地化特征明显,经营规模更为适中,土地利用更为灵活。而传统农户数量巨大,并呈现数量和兼业双增的趋势。在外部政策和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家庭经营能够适应政策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呈现出规模化、省劳力化、商品化发展趋势。